有病人反映陈医生的朋友圈怎么不发发案例,发发治疗过程,感觉都没有在吸引人。
在写下这篇比较特别的案例前,正好把我想法说说。
中医看病讲究整体观念,辩证论治,这是《中医基础理论》开篇第一句话。
当年为了考试,这句话是背的出来的,但真正理解这句话也是最近几年的事。
估计写下这句话的人是一个很有实战经验的医者,而不是光有理论的教学者。
什么叫“整体观念”我先把不是整体观念的“分体观念”跟大家说一下。
比如你喉咙痛,医生张开你的喉咙看一下,简单问一下甚至没问,开出板蓝根、清热解毒口服液、蓝岑片、先锋、阿莫西林等直接泄火或者消炎药,这个就不是整体观念了。
有整体观念的医生,应该根据看到喉咙的颜色,看有无白点,还要看下病人的面色(这里就要凭中医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经验),问清楚喉咙痛的程度,喉咙痛的时间,是长期痛,还是这几天突发,是吃过什么特殊的食物或者药物引起。还要问下病人平素的体质如何,怕冷的程度,双脚是否长期冰凉,饮食的偏好,女性要问清楚是否在月经期,还要问下喉咙痛外还有其他不舒服吗?再结合脉象,针对四诊收集的资料,来给病人做一个寒热大方向的判定。
《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这句话阐明了寒热的重要性,也就是一个病,中医诊断的第一步寒热要辩证清楚。
什么是“辩证论治”按我的理解也是得在有整体观念的这个前提,按每个病人的体质给出适应的治疗方案。
同样以咽喉不适为例子,有人咽喉不适怕冷不喜饮,伴有失眠多虑,要考虑肝郁有虚火;有人咽痛烦躁看喉咙颜色较红,却同时伴有怕冷腰痛脚软,要考虑是阴寒内盛,逼迫虚火。
那小伙伴们根据以上的描述,结合你们了解了中医看病的要点与重点,我们来看看实操应用。
这一天,有个病人介绍了个她的同事来找我。
看什么呢?皮肤瘙痒五年。
写下这个案例并不代表我是皮肤病专家,只是因为这个案例很经典,也是中医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思维的延伸。
这个病人52岁,我们称她大梅。
大梅五年前因身体不适做了子宫全切手术。手术之前,她身体就不是很好,经常有各种不适。根据她自己的描述,在切了子宫后,开始全身出疹瘙痒。
因为这个病医院、诊所、民间中医都没少跑。她老公说,这些年自己跟着中央台的一个养生节目学了不少,接触后,感觉像半个医生。久病变半医也实属无奈啊,我是真的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与无奈。
从她第一次到这看病,到现在也有小半年了。我依稀记得把脉后,结合她皮肤瘙痒到经常失眠的程度,诊断她为心肝旺,水不涵木引起的顽固瘙痒。
开出的治疗方案为全身经络大刮痧。让她躺在床上,给她腹诊,检查下肠胃的情况,因为通常肝火旺的人带着脾胃虚,却意外发现一个惊喜(三部九候发现病人明显的疾病特点有利病情)。
她的四肢布满了紫色和红色的血络,《灵枢》经里讲过,此种血络是适合刺血的,而且根据我的经验刺血后效果较佳。
看到她大范围的瘀堵血络,我用两张护理垫垫着开始刺血。可后来放完发现,两张根本不够,连床单都被坏血透过了。这些血,颜色较黑,据大梅说,她身上的血络早就有了,这几年就更严重了。他们两夫妻看到中央台的节目介绍过有刺血疗法,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用这个疗法。
中医很讲究对症下药,得配合不同症状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和理疗方法。刺血后,结合开药给大梅服用。理疗和服药后,那天她睡了一觉许久没有过的超过五小时的觉。
听着大梅给我的分享,我比她更欣慰,那次后连续几次的治疗,大梅的全身瘙痒明显好转,就只剩下手脚还有。手脚是离心脏最远,气血最难充盈,大梅久病是要时间来慢慢恢复的。
下面是刺血案例图片:
这个图片已经是第三次刺血,血络已经没有之前粗壮了。
刺血后几天任然有淤青
身上的痒疹好了,手脚还是有比较大片的湿疹
第三次刺血时强调手脚好痒
脚上的湿疹和血络并存
这些坏血的特点是出得很流畅很多
连续的治疗大梅的瘙痒好了七成,但四肢还有反复。此时和大梅沟通得知,她年轻时曾有流产的经历。所以,建议她结合佛法,从心去治疗,并介绍了顺德良知家园给她。家园老师教她学习拜忏,根据她的反馈,学佛对她是有一定效果,“身心同调”是我一向推崇的方法。
后来的出水问题要用艾灸收尾,就像开方子得方方合用,治疗方法根据症状也会结合使用。
调理身体前期又要花精力又要时间,但方向找对了离目标就近了。每次都跟患者强调饮食的重要,具体戒口可以参考我的文章《虚不受补的人如何补》。
身体系统的调整以后,可能很久都不会反复发作。就比如她这个皮肤瘙痒,如果你吃西药压制,没有找到原因。只要一停药,瘙痒又会出现,甚至是报复性增长。而当我们找到了原因,找到了疾病的源头,把病气佛学说的业障排出去了,瘙痒就算再发作,也不会像之前那般猖狂。
就像大梅上次国庆放假吃了些动肝火的鸡爪,骚痒又发作了,但因为这个病的势头已经下去,病灶也不再像之前那么猖狂。
看完这个案例很多人会问陈医生,我也想放血,那么神奇。
在这里我强调下不论是方法和用药,都没有贵贱之分,重要的是适合不适合。中医有句行话“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名贵的药和普通的药哪个好?对症才是最好。当我们有了中医思维就不会盲目追求鲍鱼海参,花胶燕窝虫草了。
另外想说的是,辛苦写案例是想跟大家分享中医的美好,中医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传播中医是美好的责任,传播过程中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之前有个同行好友叮嘱我,写案例要注意严谨,怕有些同行出来辩驳。之前也看过一些做得很成功的,有关中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