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对于“嗓子”这个名词,以前叫咽喉。如果你学医,翻遍伤寒金匮没有找到嗓子,不要灰心的。找咽喉吧。
这个半夜嗓子干疼,如果是感冒后的遗留问题。这说明你以前治疗的方法不怎么正确。本来感冒应发汗,您肯定是用了一些不恰当的方法,比如输液,比如抗生素,比如用了板蓝根,导致病邪没有及时发散出去,也就是现在说的病毒没有及时清理出去。还存在体会,身体的抵抗力退居到咽喉这个部位为进行抵抗,正邪相争会发热,红肿。嗓子干疼说明没有津液,也同时说明身体的后备力量不足。
(二)治法
1、如果还有怕风恶寒的症状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金银花连翘蝉蜕
就是桂枝加葛根汤加清凉解表,其实桂枝加葛根也可以,但是偏干疼,有点向阳明的意思。
2、如果无上述其它症状,就只是半夜干疼
白天阳气出表,晚上回家收藏好了,但是发现,怎么地,家里还有贼人出没,只好拿起武器奋力搏斗。所以晚上出现症状了,有阳气虚的一面,也有津液不足的一面。还是先用小柴胡吧。偏于半表半里。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甘草大枣
这里妙就妙在人参,没有人参不叫小柴胡。人参偏补里的。也是渴才用的。
(三)知识普及
最后附上关于咽痛的一系列治法
阳明热证
《伤寒论》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曹颖甫先生明确指出此为胃有热而胆火独盛,胆火上逆冲激肺部,故其人咽痛,但欲清炎上之火,必当引热下行,此大黄黄连黄芩汤证也。
少阴寒证
《伤寒论》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伤寒之脉,不应有汗,今反汗出,此乃阳亡于外,里阴内盛,病不在太阳而属少阴,虚阳在上,郁于咽喉则咽痛,阴寒内盛则吐利。治当回阳救逆,可与四逆汤加半夏散及汤加减。曹颖甫先生认为此为假热实寒证,宜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汤。
阴虚内热证
《伤寒论》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本条下利伤阴,阴虚内热,虚热寻经上扰,经气不利,见咽痛,胸闷,心烦症状。用猪肤汤滋阴润肺,清热利咽。现在临床应用不多,刘渡舟先生曾治疗一个华侨女学生,突然嗓子哑了,疼而且干。因为学生在学校吃药不便,刘老治以猪肤汤,药服痛止。
咽痛热证
《伤寒论》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临床常见咽喉红肿热痛,其证机为邪热所侵,热灼咽喉而不利,治以甘草泄热而缓急;不愈者,此为邪热与痰搏结,气机不得宣达。故加桔梗开宣肺气,用桔梗之咸味破咽中热痰,
咽痛寒证
《伤寒论》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根据条文,难辨寒热虚实,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伤寒论》七版教材以方测证,认为“此为寒邪客于咽喉,邪气闭郁,痰湿阻滞所致,因寒邪痰湿客于咽喉,故咽喉部一般不见红肿,同时或可伴见恶寒、痰涎多,气逆欲呕,舌淡苔润等。用以半夏散及汤,通阳散寒,涤痰开结。”笔者以为若为寒气搏结,口淡不渴之证不可不辨。黄元御认为:“浊阴上逆,冲击咽喉,因而作痛。半夏、桂枝,降其冲气,甘草缓其急迫也。”此理亦通,可做参考,扩大临床应用。
少阴阳虚格阳证
《伤寒论》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主要表现为面赤,不恶寒,手足厥逆。此咽痛的证机是少阴阳虚,虚阳浮越而搏结于咽,其治当破阴回阳利咽,方用通脉四逆汤加桔梗宣肺利咽,正如仲景所言:“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厥阴寒证阳复太过证
《伤寒论》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证见“下利,厥后发热”,易寒易热是厥阴病的特点,其证机是邪热偏在气分,阳气恢复太过而为邪热,邪热上攻,结于咽喉。若热从下泄则不出现咽痛。仲景于本条未指出方药。曹颖甫先生认为此条咽痛为大肠之热移热于肺,指出“厥阴之便脓血,为阳回血热,独宜白头翁汤”。可供临床参考。
毒热阳郁证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临床表现为“咽喉痛,面赤斑斑如锦纹,唾脓血。”其证机是毒热郁结于咽喉,咽喉脉络为毒热之邪所搏结不通,治以升麻鳖甲汤,解毒凉血,化瘀通阳。
阴毒血证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主之。”临床表现为“咽喉痛,面目青(斑色晦暗),周身疼痛如棍棒拷打,不唾脓血”。其证机为血寒凝涩,气血不通。治以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尤在泾言:“蜀椒、雄黄二物,阳毒用之者,以阳从阳,欲其速散也。阴毒去之者,恐阴邪不可劫,而阴气反受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