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重大,人生在世几十年,

北京荨麻疹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81502.html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以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咽

或呼吸道引起相关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Barrett食管。

典型症状包括反流、烧心,非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吸入性肺炎、慢性咳嗽、哮喘、咽喉炎等,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狭窄等。

胃食管反流病是慢性疾病,症状反复发作,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了经济负担,对国家医疗卫生资源造成了极大消耗,是当今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一、关于胃食管反流病

GERD这一常见的慢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ERD的患病率在北美为18.1-27.8%,欧洲为8.8-25.9%,东亚为2.5-7.8%,中东为8.7-33.1%,澳大利亚为11.6%,南美洲为23.0%,我国发病率约为6.4%,国内的流行率虽低于西方国家,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PPIs)是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

一线药物,在多数情况下,可有效改善其症状,使RE病变愈合,在各国指南中均被推荐。

然而,约10-40%的GERD患者,PPIs治疗效果不佳,日本胃食管反流病指南建议对PPIs耐药的胃食管反流加用促动力药物,但其效果也不肯定。

GERD的外科治疗方式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提出了许多微创的干预措施,包括内窥镜经口无切口胃底整形术、磁括括肌增强术或射频治疗,最广泛实施的是腹腔镜抗反流手术。

然而,这是针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策略,不常规用于一般的GERD患者,大部分患者更愿意接受药物治疗。所以近些年Vonoprazan(VPZ)被研究出来用于治疗GERD,这是一种竞争性钾酸阻断剂。

可竞争性阻断H+和K+-ATP酶的钾结合位点,在不被胃酸灭活的情况下强烈减少胃酸分泌,而研究也显示VPZ对GERD患者的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均有效,特别是在对PPIs耐药的GERD患者中,VPZ治疗明显改善了胃灼热和患者的满意度。

除了药物治疗,大部分医生还会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例如注意饮食、调整体重和抬高床头等。

二、发病因素

GERD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大量研究发现各种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均影响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且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存在差异。

而GERD的两个亚型RE和NERD也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反应,因此,RE和NERD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

本研究收集RE和NERD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精神心理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索出两者影响因素是否有不同,为临床医师的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年龄

GERD在每个年龄段都有发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显著升高。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同,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年龄每增加一个单位,患RE(OR=1.,95%CI:1.-1.)和NERD(OR=1.,95%CI:1.-1.)的风险都在增加。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老化对人体食管或食管胃连接处机械生理特性的影响,这体现在:随着人体的老化,食管蠕动逐渐减少、食管酸暴露逐渐增加、食管胃连接解剖结构逐渐退化。这一现象对男女都是如此。

但是同时发现:与10年前相比,现在年轻的受试者更容易受到GERD发展的危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30~39岁这一年龄段患病率上升很快,预测GERD有年轻化发展的趋势。

类似的研究还发现与RE相比,NERD更容易发生在较年轻的个体中。这一现象在本研究中未能体现出来,出现这样差异的原因是否与年轻个体的食道和脏器敏感性更高有关呢,尚未可知。

2.性别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研究均证实了RE和NERD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研究显示NERD更多见于女性,RE更多见于男性,并且女性患病率更高,在症状上也比男性表现的更为严重和频繁。

这在我们的研究中同样得到了证实,至于出现这种男女患病差异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猜测:

(1)这可能与女性远端食道酸暴露量低于男性、男性食管黏膜的完整性比女性更脆弱有关。

(2)可能与雌激素有关:雌激素通过抗炎活性、抑制氧化应激和表达紧密连接蛋白保护食管粘膜屏障。我们猜测NERD女性中更多见的原因可能与女性对不适的敏感性更高有关。

3.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BMI的数值将BMI25千克/平方米定义为超重,30千克/平方米定义为肥胖;但这一标准是相对宽泛的,没有考虑到人种地区等相关差异。

当BMI25千克/平方米时,患者出现GERD症状或内镜下检出RE的风险是正常者的2.5倍;但这还未达到肥胖的标准,所以我们的研究没有将BMI进行分级,以其本身定量资料的特性进行分析。

与大多数之前的报道一样,我们的结果表明BMI的增加与RE的发病率呈正相关:BMI每增加一个单位,患RE的风险增加(P0.0.05,OR=1.,95%CI:1.-1.)。

相反,在NERD患者中则无意义(P0.05,OR=1.,95%CI:0.-);NERD和BMI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BMI与NERD呈正相关,而其他研究则表明BMI与NERD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虽然在我们的组间差异性分析中发现NERD组平均BMI值高于对照组的BMI值,但多因素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只能说NERD与BMI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弱。

此外,检验BMI与GERD两者关系的多数数据表明,体重减轻似乎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改善食道酸暴露和反流症状,更有趣的是,体重减轻改善GERD的症状与初始BMI无关,这表明即使是非肥胖患者也有好处。

大部分研究者都遵从以BMI定义肥胖来阐述其发病机制:腹内压升高、胃排空功能受损、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降低和短暂LES松弛频率升高。

4.饮食习惯

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存在不同,比如农村较城市、体力较脑力、文盲较知识分子、低收入较高收入的群体吸烟和饮酒更普遍,摄入的水果、蔬菜、鱼和纤维较少。

但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相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又缺乏锻炼,摄入更多的脂肪、盐和加工食品,这些生活、饮食习惯是GERD的危险因素,这是否就说明生活环境、工作类型、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对GERD有影响呢,答案是不确定的。

饮食习惯和食物对GERD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在食物方面:脂肪作为饮食因素被观察到与胃反流呈正相关,而与脂肪有关的饮食包括有油炸食品、油腻食品、高脂肪食品等。

脂肪之所以影响GERD发生,相关研究显示是因为脂肪会增强人的胃食管反应,在食用油腻食品时,短暂的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频率增加,食道酸暴露增加,导致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

素食饮食、水果、蔬菜、维生素和纤维与GERD呈负相关,但这不是绝对的,如有研究显示食用柑橘类水果与GERD呈正相关。然而也有研究表明柑橘类水果与GERD呈负相关。

呈正相关的机制可能是柑橘类水果为酸性水果,而酸性液体摄入的增加和频繁吞咽可以诱发与反流相关的症状。负相关的机制尚不明确。辛辣饮食与GERD尤其是NERD呈正相关。

该研究指出辣味食物中存在一种名为辣椒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会增加LES的压力、食道收缩和传播速度,随着辣味的增加,对食道和胃的影响变得更加显著。

在饮食习惯方面,晚上吃零食,经常不吃早餐,吃得过快,吃过热的食物,暴饮暴食与GERD正相关,尤其是宵夜和暴饮暴食会严重影响NERD的发生,其中的原因未见有文献进行明确阐述。

5.吸烟喝酒

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不仅当前吸烟者有GERD发病的风险,既往吸烟者也有。

根据挪威公共卫生调查的病例对照数据也显示吸烟与反流症状呈剂量依赖性,且对挪威数据的分析表明,在BMI正常的患者中,戒烟可以改善严重反流症状,然而,这种联系在超重的个体中不存在。

且研究显示与RE相比,吸烟与NERD无关联。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类似,本研究发现吸烟是RE的危险因素、与NERD无相关性。

出现这样的差异是否与烟草中相关物质对食管粘膜损伤有关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针对性的研究,而目前研究发现吸烟与GERD之间的联系主要与两种机制有关:

一是吸烟可以降低食管下括约肌(LES)的压力、减少食道清除率,增加反流发作的频率;

第二个机制涉及烟草减少唾液碳酸氢盐分泌的作用,而唾液碳酸氢盐是中和酸的重要物质。

关于饮酒与GERD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分析表示:饮酒者与GERD的相关性强于非/偶尔饮酒者,且饮酒频率越高,GERD的风险显著增加。该研究还注意到饮酒与RE的相关性比NERD强。

然而也有报道称酒精与反流风险之间没有关系,停止饮酒并没有减轻反流症状或使食管PH值得到改变。这种相反的结果是否与酒的品种有关呢,因为有研究者发现:葡萄酒、啤酒与GERD呈负相关,怀疑可能与啤酒和葡萄酒中的抗氧化物质有关。

而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大多饮用白酒与啤酒,且数据支持饮酒是GERD的危险因素之一,在两种亚型中均是如此,是否是酒的品种导致相反的结果不是很明确,而饮酒促进GERD发展的机制也不清楚,是否是因为酒精有减弱食管运动和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作用所致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总结:

GERD的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中,现在普遍认为GERD的重要机制是

攻击性因子的增加(过量暴露食管有害物质)和防御因子的缺陷(黏膜损伤、食管蠕动受损和抗反流屏障受损)。

其他机制如胃排空延迟,食管腔隙疝的存在,食管下括弧功能障碍,食管的长时间收缩,胆道的反流GERD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酸反流和运动功能障碍外,还有各种研究报道称内脏超敏反应和心理因素是胃食管反流病症状产生的重要机制。

除了对其机制的不断研究,大量学者还在积极探索GERD的发病危险因素,据报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肥胖、饮酒、吸烟、饮食习惯、某些食物、不良生活方式和精神心理状态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houbaiban.com/hbjs/11250.html


当前时间: